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

妖精姨

来自“爸爸真棒”(babazhenbang)

“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国际化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导读:陪孩子多少时间才能算够(enough)?这个问题恐怕家长们都很想知道。

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很多家长都觉得时间太不够用,担心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多,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美国家长的情形也差不多,近年来因为担忧陪伴孩子时间不够而导致的情绪与家庭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去年,美国婚姻与家庭期刊发布了一项此方面的最新研究报告,其研究结果石破天惊,在一个星期之内就席卷了全美各大有影响力的媒体。

这是因为,该研究的核心发现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少与孩子的成长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这简直颠覆了美国近20年来最主流的“陪伴越多,对孩子越好”的育儿观念!

在震惊之余,发现这次研究为“ParentingTime亲子陪伴时间”这件事开辟了极具洞察力的新视角,值得了解与深思。

01

花多少时间陪孩子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近年来,美国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已经达到世界之最,可是他们还是怀有内疚感,感觉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

这是因为当前美国存在着一种约定俗成的主流观点,那就是:充足的陪伴时间,特别是妈妈的陪伴时间,是给孩子一个光明未来的关键。

然而,还没有人能证明“时间数量与成长结果之间的规律”、以及“多少时间才算够”。

因而,此次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陪伴孩子的时间数量不同,会造就孩子不同的成长结果;所设定的研究目标是:试图发现陪伴孩子的时间数量与孩子的成长结果之间的必然关联。

这是针对”亲子陪伴时间“这个主题所进行的第一次全美范围的纵向调查研究,集合了多伦多大学、博林格林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众多社会学家,从年开始历时近18年完成。

调研分两个时间段执行,第一次是在年,当孩子们3-11岁时;第二次是在年,当孩子们12-17岁时。

在这两个调研期间,考查每个孩子的父母的陪伴时间、陪伴方式,以及当时孩子的各项成长指标,如学习成绩、行为教养、情商发展等,采集成纵向的时间日志,然后再进行分析。

与预想的不同,研究结果是:父母在孩子3-11岁期间陪伴孩子的时间数量(quantitytime)与孩子的成长结果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注:此次研究并没有涵盖孩子0-3岁时父母陪伴时间对其成长的影响。)

此外,在此项研究中,虽然也考察了爸爸的陪伴时间和父母的总体陪伴时间,但焦点在于妈妈,因为在育儿这件事上,妈妈的陪伴一直被赋予一种神圣而特殊的意义,然而结果同样是:没有发现妈妈的陪伴时间的数量与孩子的成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02

因内疚而补偿陪伴时间,对孩子有害无益

在美国,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路攀升。爸爸的陪伴时间从年的每周2.6小时跃升到年的7.2小时,妈妈的陪伴时间则从年的每周10.5个小时升至年的13.7个小时。

研究员发现,parentingtime的投入增长某种程度上是被称作“intensivemothering(密集型抚养)”的信念所驱动。

“密集型抚养”这些年来在美国家庭变得越来越普遍,它指的是:妈妈必须致力于一种“以孩子为导向的、在专家指导下、投入爱与感情、并付出密集型的陪伴与努力、配合昂贵的金钱投入的抚养方式”。

密集型抚养的产生源自于越来越加剧的社会竞争,父母们倾尽全力想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想给予孩子在一个高度竞争型的社会中能够帮助他们人生成功的一切。“

如今的妈妈,只有能做到“密集型抚养”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好妈妈,由此,妈妈们坚信陪伴孩子的时间是“不可替代的”和“神圣的”,她们为这个信仰而奋斗,尽可能缩减工作和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孩子身上。

与此同时,孩子在18岁以下的美国在职妈妈的比例从年的41%大幅上升到了年的71%。

此次研究的核心成员-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家MelissaMilkie在早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今天的在职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和上世纪70年代早期的全职妈妈差不多一样多。

这就造成了想要密集型抚养孩子的理想与不得不工作赚钱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与纠结,让父母尤其是妈妈们常常感到深深的内疚与罪恶感。

此次研究明确发现:父母陪伴时间在某种情况下对孩子的成长不止无益、还会有害,那就是当父母,尤其是母亲,身处压力、睡眠障碍、罪恶感与焦虑的状态中时。

“妈妈的压力,特别是当妈妈在工作与试图多陪孩子的心情之间纠结而产生的压力,事实上在陪伴孩子时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此项研究的另一核心成员-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KeiNomaguchi指出,“妈妈的内疚感使她们想要尽可能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这样的努力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妈妈内心压抑的焦虑与痛苦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结果,包括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甚至是更低的数学分数。”

03

陪伴的质量比陪伴的绝对时长更重要

上述这些发现,并不是说亲子陪伴时间不重要。问题的焦点是,时间的数量本身不是那么重要。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员把陪伴时间分为两类进行考察:一类是“engagedtime”,即父母和孩子有积极互动的时间;

另一类是“accessibletime”,父母人虽在那儿、但和孩子没有积极互动的时间。

然后发现“engagedtime”,即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qualitytime(高质量的陪伴)”-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事物、和他们聊天或用其他方法和他们一对一地互动-能够对孩子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由于这次研究聚焦的是陪伴时间数量对于孩子的影响,没有在陪伴质量上做深入的挖掘,因此并没有对qualitytime进行精准的定义。

关于qualitytime(高质量的陪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不过,各大媒体在围绕这次研究成果的热烈探讨中,分享了不少关于qualitytime的看法,可以先给大家一些基本的概念。

??qualitytime(高质量的陪伴)意味着什么?

POSITIVE正面积极的

真正的qualitytime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爱的连结,如果父母是心烦意乱的、焦虑的、忧郁的、勉为其难的,会能难与孩子达成连结,甚至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FOCUSED注意力聚焦的

“我想告诉所有的父母,放下你们的手机,”资深家长培训教练ToniFeaigal呼吁,“就像对待你的手机那样真正存在于你的孩子面前。”把注意力投注在孩子身上,一边玩手机一边陪伴孩子,绝对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MEANINGFUL有意义的

AmyHsin,是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的一位社会学家。她研究发现,如果孩子6岁以下的亲子陪伴时间大多被一起看电视这样没营养的方式填充,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有害的影响。

反之,父母和孩子一起共度愉快的教育性时间(阅读、一起做功课、等等)和主题活动时间(运动、音乐课、艺术和手工、等等)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教养的发展有着积极且巨大的影响。

ENGAGED参与互动的

ToniFeaigal指出,“制造qualitytime意味着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必须参与投入进去。它是那种父母和孩子都感觉他们互相连结在一起的时间,”她说,“孩子与父母的连结能够创建神经通路,孩子和父母互动共鸣越多,对孩子越好。”

EVERYDAYLIFE每一天的美好

心理学家PatSpungin指出,“qualitytime并不是指做一些特别不同寻常的事,它是和孩子一起创造的每一天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体验。”

REGARDLESSOFENOUGH,JUSTDOYOURBEST!什么是够不重要,尽自己所能!

不存在一个魔力数字,说明多少qualitytime是足够的和标准的。“关于多少时间是陪伴一个孩子的最充分时间,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事实,”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专家MatthewBiel总结。

最后,

Milkie说,“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帮助减轻父母们关于陪伴孩子时间不够而产生的内疚感,”“时间的绝对数量没那么重要,”她诚恳建议,“不要为时间而担忧那么多。

创造高质量的亲子连结时间,而不只是着眼于时间长短,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

有共鸣还是有异见?欢迎留言来聊聊~

·End·

本期赠书《母亲进化论》:

中国式母亲:如果你不快乐,你的孩子又怎么敢快乐?

喜欢就点个“在看”+转发吧

往期文章回顾:

哈佛调研:“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为什么我很好,但却依然很自卑?

美国人的迷之自信是怎么从小培养出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ozhiduna.com/qzdly/5398.html